奥斯卡的高级“奶嘴乐”

“奶嘴乐”理论认为,主流娱乐产业的作用是通过提供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出口,让大众满足于虚拟体验,从而忽视现实问题,或者失去时间/动机去思考真正的问题根源。

相比于爆米花电影、短视频、肥皂剧等低门槛的娱乐方式,奥斯卡的“奶嘴乐”包装方式更精致、更具文化感,它让观众觉得自己在消费更高端、更有深度的作品,但本质上,它仍然是在限定范围内引导大众情绪,不会让人真正去挑战资本体系、系统根基。

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往往涉及种族问题、反战主题、社会议题、女性权益等,让人们能够看到现实的黑暗面,满足部分观众的批判性思维需求。

奥斯卡金像奖

 

但这种批判往往是温和的、可控的,不会真正动摇系统结构,属于“安全的反抗”。

一、种族问题的影片

《为所应为》(Do the Right Thing,1989年),由斯派克·李制作、编剧、执导,并参与演出。

奥斯卡提名:最佳原创剧本、最佳男配角(丹尼·爱罗)

实际获奖情况:落选,未获任何奥斯卡奖项

《为所应为》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种族议题电影之一。它直面种族紧张、警察暴力、社会不公,并以一种没有提供简单答案的方式结束——影片最后,屏幕上出现了马尔科姆·X和马丁·路德·金的不同主张:

马丁·路德·金(MLK):提倡非暴力抗议。 

马尔科姆·X:如果被攻击,就应该以暴力回击。

因此它的激进性超出了奥斯卡的安全边界,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:

1它没有提供“和解”,没有提供任何安慰,它只是让观众直面愤怒和暴力;

2没有制造一个“好白人”形象,“白人”没有救赎黑人;

3奥斯卡喜欢展示种族歧视,但不会鼓励黑人反抗,黑人男主角的暴力行为意味着对体制的反抗,奥斯卡不会奖励这样的叙事,不会让观众思考他为什么反抗。

反观《为奴十二载》《绿皮书》同样是种族问题,但双双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,因为它们一个讲述黑人奋斗史,一个强调黑人和白人可以成为好朋友,这种温和提供了“希望”和“可控的反抗”,更符合奥斯卡的选择标准,尽管现实里依然有无法化解的结构性矛盾,电影让观众产生“我们正在变好”的幻觉。

二、反战题材

《现代启示录》(Apocalypse Now, 1979),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反战电影,被许多人视为影史经典。

然而,在1980年的奥斯卡上,它虽然获得了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等八项提名,但最终只赢得了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两项技术类奖项,未能赢得最重要的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等大奖。这表明尽管电影在艺术和社会批判上有极高的成就,仍难逃被奥斯卡边缘化。

因为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,它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,甚至解构了美军在越南的道德正当性。

影片中基尔戈中校(Robert Duvall 饰)那句著名的“我喜欢在早上闻到凝固汽油弹的味道”讽刺了美军对战争的狂热,电影的最终信息是:战争是混乱、无序的,美军不仅没有带来正义,反而带来了毁灭和疯狂

现代启示录 电影

 

《拯救大兵瑞恩》(Saving Private Ryan, 1998),影片讲述的是主流的美军英勇故事,但同样展现了战争的极端残酷性。

在1999年奥斯卡上,它未能赢得最佳影片,输给了《莎翁情史》(Shakespeare in Love)——一部“轻松、浪漫”的电影。这使得它成为奥斯卡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案例。尽管影片最终赢得了最佳导演(史蒂文·斯皮尔伯格)、最佳摄影、最佳剪辑、最佳音效、最佳音效剪辑等技术类奖项,但它未能获得最佳影片,这让许多人认为奥斯卡再次进行了“边缘化处理”。

拯救大兵瑞恩 电影

《莎翁情史》由米拉麦克斯影业(Miramax)出品,而米拉麦克斯的老板正是当时的奥斯卡操盘手——哈维·韦恩斯坦(Harvey Weinstein)。他通过强大的公关和营销策略,确保了《莎翁情史》获得最佳影片。

哈维·韦恩斯坦的奥斯卡操纵策略并不是秘密,许多好莱坞业内人士后来证实了他的手段

《华尔街日报》(The Wall Street Journal)在1999年披露:

韦恩斯坦利用了一系列不道德的竞选手段,从抹黑竞争对手到对评委进行私人公关,最终确保《莎翁情史》胜出。 

《好莱坞报道者》(The Hollywood Reporter)回顾:

“1999年奥斯卡公关战是史上最肮脏的一次。” 

“韦恩斯坦打破了奥斯卡宣传战的底线,他让政治运作超越了电影本身。” 

2014年,斯皮尔伯格(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的导演)在采访中提到:

“我们知道韦恩斯坦在幕后做了什么,但奥斯卡评委最终选择了莎翁。”

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由梦工厂(DreamWorks)出品,而梦工厂当时在奥斯卡的关系网远不如米拉麦克斯强大。米拉麦克斯影业(Miramax)于1993年已被迪斯尼收购。

另一部战争电影《拆弹部队》(The Hurt Locker,2008),在2010年的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六项大奖,包括最佳电影、最佳导演及最佳原著剧本;导演凯瑟琳·毕格罗亦因此片成为首位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。

《拆弹部队》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时间点非常重要——2009年,奥巴马刚刚上台,美国刚经历了布什政府时期的伊拉克战争,奥斯卡需要一部“安全的战争片”来平衡社会情绪。在经历了《华氏911》(Fahrenheit 9/11, 2004)等激进反战电影之后,美国的政治氛围不允许出现一部像《现代启示录》那样彻底揭露战争真相的电影。 

《拆弹部队》提供了“可控的战争批判”:它展现了战争的紧张、恐怖,但没有挑战美军的正当性,也没有呼吁反战,影片主要聚焦于士兵心理,而不是军方决策。

拆弹部队 电影

 

三、女性主义题材

《阿诺拉》(Anora, 2024)这部独立电影横扫第9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,它的获奖恰恰说明奥斯卡在包装自身“推动女性主义”、“艺术殿堂”、“多元化”上的努力。

尽管《阿诺拉》的女性主义、阶级冲突和边缘群体的挣扎都比较弱,但正是这种温和的表现符合当下奥斯卡的政治正确和推选偏好。

《阿诺拉》由西恩·贝克(Sean Baker)执导,他是美国独立电影界的知名导演,作品多聚焦底层人物,比如《佛罗里达乐园》(The Florida Project)。 电影风格写实,没有过多商业化包装,奥斯卡更喜欢这种“独立电影”风格,而非大制作的IP电影(如《芭比》)——奥斯卡想要证明自己仍然是“电影艺术的圣殿”,而不是单纯追逐票房的商业平台。因此,支持《阿诺拉》(仅600万美元的预算)这样的独立作品,有助于维持奥斯卡的艺术声誉。

如果比较《芭比》vs.《阿诺拉》,可以发现:

《芭比》的女性主义过于直白,带有讽刺和挑衅意味,甚至对父权制有一定“复仇感”。《芭比》很亮丽,但缺乏深度以及过渡商业IP化,让它仅获颁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 ,没有得到奥斯卡太多认可。

《阿诺拉》的女性主义更符合奥斯卡偏好: 不是通过讽刺男性,而是展现女性个人的生存困境,而且是现实主义题材。 

《她说》(She Said, 2022),该片改编自真实事件,讲述两位《纽约时报》女记者调查好莱坞制片人哈维·韦恩斯坦性侵丑闻的过程,揭露了娱乐行业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滥用问题。

影片在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等获得了大量提名与好评,但票房惨淡,根据Box Office Mojo的数据,《她说》在全球的票房收入约为1390万美元,相对于其320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,显得不尽如人意。

《她说》由环球影业(Universal Pictures)发行,作为一家好莱坞六大制片厂之一,环球有足够的资源让任何一部电影成为热门话题。然而,该片的宣传力度远低于同期其他影片,可能的原因:

行业内部对“好莱坞丑闻”仍然敏感

电影讲述的是纽约时报记者揭露哈维·韦恩斯坦的性侵丑闻,而韦恩斯坦曾是好莱坞最具权力的制片人之一(《莎翁情史》的米拉麦克斯影业的联合创始人),他的权力网络仍可能在行业内部发挥作用。 

尽管韦恩斯坦已被定罪,但电影揭示的不只是他的罪行,而是整个好莱坞体系如何纵容、掩盖性侵问题,这可能让某些行业高层感到不适。 

制片公司可能“表面支持”,但不会全力推广

环球影业出品这部电影,本身已是一种“政治正确”的姿态,但它是否真的希望这部电影成为票房爆款? 

如果电影大火,那就意味着人们会重新审视韦恩斯坦丑闻,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信誉。 

电影公司可能采取了一种“公关式支持”:让电影上映,甚至提名奖项,但不会大力推广。

观众想看什么,说到底是宣传公司安排的,更不用说许多奥斯卡竞选电影,都会投入数百万美元进行“奥斯卡战役”(For Your Consideration Campaign)。

《芭比》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电影,是因为它有巨大的营销资源(华纳兄弟全方位宣传)。 

《奥本海默》同样有大规模的前期预热(诺兰导演 + 二战核武题材 + 大导演阵容)。 

即便是冷门题材电影,只要宣传到位(太多电影都使用病毒式营销),依然可以大卖,如《大空头》(The Big Short)等。

这只能说明,《她说》电影涉及的事件仍然对行业内部敏感。

《她说》 《she said》 电影

 

除了从内容和价值观的可控性来解释奥斯卡的“高级奶嘴乐”特性,我们还可以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奥斯卡的筛选机制。事实上,奥斯卡的电影提名、宣传、获奖,几乎都掌握在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(曾经是六大,如今整合后主要是五大)手中,而这些公司背后的控制者,决定了哪些电影能够进入奥斯卡体系,哪些电影会被边缘化。

1. 华特迪士尼公司(The Walt Disney Company) 

2.华纳兄弟探索(Warner Bros. Discovery) 

3.环球影业(Universal Pictures,康卡斯特旗下) 

4.派拉蒙影业(Paramount Pictures,派拉蒙全球旗下) 

5.索尼影业(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,日本索尼集团旗下) 

6.(原二十世纪福斯,已被迪士尼收购)

六大电影公司并不是独立运营,它们的母公司和背后资本决定了它们的立场,而这些资本往往是金融巨头、全球媒体集团,甚至是跨国企业。了解这些背后势力,就能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不会鼓励真正反体制的电影。

(1)迪士尼(The Walt Disney Company)

控股股东:先锋集团(Vanguard Group)贝莱德(BlackRock)、道富银行(State Street、摩根大通(JPMorgan Chase) 

影响力:全球最大娱乐公司,控制漫威、皮克斯、卢卡斯影业(星球大战)、20世纪福克斯等 

政治倾向:支持全球化、文化多元,但维护现有资本体系,不会鼓励真正挑战政府和资本的电影 

(2)华纳兄弟(Warner Bros. Discovery)

母公司:华纳兄弟探索(Warner Bros. Discovery) 

主要股东:先锋集团、贝莱德道富银行等金融巨头 

影响力:旗下拥有HBO、CNN、DC电影宇宙,能左右主流媒体的叙事 

政治倾向:允许批判性电影(如《小丑》),但不会鼓励真正的政治变革 

(3)环球影业(Universal Pictures)

母公司:康卡斯特(Comcast) 

主要股东:先锋集团、贝莱德 、道富银行

影响力:控制NBC、梦工厂、照明娱乐(小黄人系列) 

政治倾向:支持环保议题、多元文化,但不会支持挑战资本的电影 

(4)派拉蒙全球(Paramount Global)

母公司:全国娱乐公司(National Amusements, Inc.) 

主要股东:先锋集团、贝莱德 、道富银行

影响力:控制CBS、MTV、尼克国际儿童频道 、派拉蒙影业、流媒体、电视网

政治倾向:支持主流文化叙事,维护大企业和政府的利益 

(5)索尼影业(Sony Pictures)

母公司:索尼集团(日本) 

主要股东:虽然索尼是日本公司,但它仍然受到华尔街资本的影响(索尼影视是美国公司) 

影响力:控制哥伦比亚影业、索尼动画 

政治倾向:比美系公司稍独立,但仍遵循好莱坞市场规则 

从五大电影公司的资本背景可以看出,它们背后的真正掌控者是先锋集团(Vanguard Group)、贝莱德(BlackRock)、道富银行(State Street)等金融巨头,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控制好莱坞,还控制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体系。

贝莱德(BlackRock)、先锋集团(Vanguard)和道富银行(State Street)这样的势力,是世界500强企业(私企,国企不算)几乎所有大公司的最大股东,也就是说,世界上最有钱影响力最广泛的大公司:沃尔玛,亚马逊,苹果,联合健康集团,伯克希尔哈撒韦(巴菲特),CVS,微软,谷歌,Alphabet,特斯拉,可口可乐……背后都是贝莱德(BlackRock)、先锋集团(Vanguard)和道富银行(State Street)

换句话说,贝莱德(BlackRock)、先锋集团(Vanguard)道富银行(State Street)他们已相当于是人类世界的家长,这些集团掌控了全球经济体系,当然不会让奥斯卡去支持真正“反资本主义”的电影。

奥斯卡的本质不仅是电影艺术的殿堂,更是全球资本与舆论控制的精密工具。它在政治正确艺术性市场利益之间寻找平衡,确保颁奖结果既符合公众对“社会批判电影”的期待,又不会真正威胁资本体系的稳定。

奥斯卡的“高级”之处在于,它塑造了一种文化幻象,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在见证电影艺术的自由表达,而实际上,每一个获奖决定,都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的稳定性,确保资本、政府与主流舆论的利益不受动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