📍 隨機角色語錄: Even the smallest person can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future.

歡迎分享你心中的經典,

讓青春不再孤單,讓回憶不再空白。 📍


🔮 哈蒙德

發布日期:22/04/2025 | 作者:🥉 Liliana

哈蒙德,來自《銀幕角色》,身份是「<p class="" data-start="243" data-end="272"><strong data-start="243" data-end="249">姓名</strong>:约翰·哈蒙德(John Hammond)</p>
<p class="" data-start="275" data-end="313"><strong data-start="275" data-end="283">登场作品</strong>:《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》(1993)</p>
<p class="" data-start="316" data-end="356"><strong data-start="316" data-end="323">饰演者</strong>:理查德·阿滕伯勒(Richard Attenborough)</p>
<p class="" data-start="359" data-end="404"><strong data-start="359" data-end="367">身份设定</strong>:侏罗纪公园创始人 / 克隆恐龙计划的幕后推手 / 企业家 × 梦想家</p>
<p class="" data-start="407" data-end="447"><strong data-start="407" data-end="414">口头禅</strong>:“We spared no expense.”(我们不计代价。)</p>
」
📂 角色分類:
銀幕角色
😎 角色身份:

姓名:约翰·哈蒙德(John Hammond)

登场作品:《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》(1993)

饰演者:理查德·阿滕伯勒(Richard Attenborough)

身份设定:侏罗纪公园创始人 / 克隆恐龙计划的幕后推手 / 企业家 × 梦想家

口头禅:“We spared no expense.”(我们不计代价。)

📝️ 角色畫像:

他是那种会用拐杖顶着琥珀、用眼睛发光讲故事的老者。
他相信技术、崇尚奇迹、热爱生命——
但他忘了,自然从不接受被控制。

约翰·哈蒙德不是恶人,但他的“”太理想化。
他想造一座乐园,结果造了一场噩梦。

他骨子里有一种对自然与技术的“掌控欲”,用最浪漫的语气,做最危险的事。

🗃️ 角色標籤:

#科技乌托邦 #控制的幻觉 #乐园制造者 #失败的上帝 #理想主义的代价

 

😏 人物性格:

——他不是冷血的资本家,而是怀着童心的实业家

——他想把恐龙带回来是因为“想让小孩看看真正的奇迹”;

——但他没理解,这世界有些门一旦打开,就关不回去了

——他不是恶意造物者,他是那个“过早许诺世界明天的人”。

💬 經典語錄:

Spared no expense.  不惜一切代价(成本)。

🔬在电影中(第一部),哈蒙德说了四次这句话,带着骄傲,也带着善意。他不是吝啬的人,甚至是少数真心希望“科技奇迹能惠及所有人”的资本家。

他确实付出了大量金钱、时间与热情,但他误判了一件事——有些事情,并不是付出代价(成本)就能得到的。

他以为世界运转的方式可以被投入资源的数量所换算,却忽视了自然系统的复杂性、恐惧的力量,以及人类控制欲的脆弱极限。

这句话最终成了讽刺:他不惜一切代价,换来的不是奇迹的永恒,而是失控的开端。

 

Creation is an act of sheer will. 创造是至高的意愿。

🔬这句话揭露了哈蒙德的核心信仰:创造不只是技术的积累,更是意志的胜利。

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新时代的“造物主”,不依靠传统伦理或自然法则,只凭人类的意志与想象,就可以弥合亿年的断层、复写进化的脚本。

这是令人着迷的信念,也是一种危险的逻辑。当“意志”成为唯一尺度,责任感、敬畏心与谦卑感便被轻轻放下。

 

We have a T-Rex. 我们有霸王龙。

🔬他像小孩炫耀玩具一样说出这句话,但那是个无法被驯服的神。

在哈蒙德看来,这意味着计划实现梦想落地,是对质疑者的最佳反驳。

但正因为这句话说得太快、太轻巧,才显得格外讽刺。人类“拥有”一头霸王龙,并不意味着能控制它,更不意味着应该拥有它。

只是那一刻,他并未意识到:这头霸王龙,不是他创造的骄傲,而是他命运的见证人。

📍 記憶座標 · 最難忘的瞬間:

哈蒙德:大家好!大家好!亲爱的!

欢迎来到侏罗纪公园。

世界上最先进的游乐园,集尖端科技之大成,不是指云霄飞车,那个到处都有。

我们创造了生物吸引力,惊世骇俗,将抓住全球的想象!

——🦕影片开头哈蒙德向科学家展示公园:他像个魔术师揭幕,脸上的光比任何恐龙都亮。

 

投资者指派的律师:四十八小时内,如果他们和我未被说服,我会叫你关门,约翰!

哈蒙德:四十八小时内,你会向我道歉。

——🦕即使尚未开园,即使在转运恐龙时出了严重安全事故(影片开头一位工作人员被恐龙吃了),面对因此事来调查/评估公园安全隐患的团队,他依然笃信这个奇迹将说服所有人,相信恐龙的光芒将覆盖过所有。

 

(当重启系统后,电力系统未如期恢复)

哈蒙德:这只是延误,如此而已。大游乐园都有延误,1956年迪斯尼乐园开幕时,没有一样东西是灵的。

伊恩·马尔科姆博士:可是海盗馆故障了,海盗可不会吃游客。

——🦕出现如此重大故障,关闭恐龙的高压电网失效,他表现得如此乐观,仿佛只是冰箱偶尔断电,不影响大局。但这不是儿童乐园的卡顿,这是掠食者重返世界的前奏。

🤔 命運追問:

哈蒙德是真诚的。他不是为了金钱建立公园,不是为少数人谋取特权,而是带着一种童话般的信念:科技可以让奇迹成为所有人的礼物。

正因如此,他的失败不只是计划破产,更是一种信仰的破产。

他到底错在哪里?是因为太傲慢,还是太善良?
他不冷酷,却同样危险——因为他真心相信,一切“出发点是好的”,所以也应当“结局是好的”。

但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。自然不关心人的意图,只回应人的行为。

他的命运不是不幸,而是必然:当一个人试图用童心驾驭自然,用浪漫绕过责任,结局就不再属于他自己,而是由失控来接管。

当造梦的初心与毁灭的结果并存,我们是否还可以用“好意”来为他免除责任?

😈 時光機注解 · 個人評論:

哈蒙德是“科技信仰”与“自然谦卑”之间永远拉扯的典型。

他不是邪恶的造物主,但他太快按下了启动键。

他留下的是一句警告,也是一个愿景: “别急着成为上帝,尤其当你连动物园都还没管好。”

🌀 自由發揮:

🏢 InGen公司背后的现实影子

哈蒙德创办的 InGen(International Genetic Technologies) 虽是虚构企业,但构造上可视为基因科技领域的“苹果 + 微软 + 迪士尼”的混合体。
它不是单纯的实验室,而是一家企图将遗传工程商业化、主题乐园化、全球化的跨国公司。
第一部影片中没明说的是:InGen 在哥斯达黎加有整套供应链,从物流、孵化、工程师派驻到伪装成生物技术外包公司,一切都“合法”。所以,就像许多现实世界中的高科技企业一样,InGen 的恐怖不在于它违法——而在于它太合法了。
在小说设定中,InGen 的股票一度是华尔街宠儿——直到“侏罗纪恐龙暴走事故”爆发,公司濒临破产。

🔍 InGen 与 BioSyn:科学界的“冷战”

电影中的“偷取胚胎”剧情来自另一个公司——BioSyn,是 InGen 的主要竞争对手。
他们派遣丹尼斯·奈德利(Nedry)偷出胚胎的目的,是复制 InGen 的基因技术。
这一细节说明:即便哈蒙德本意不坏,他所处的科技竞赛却是充满冷战逻辑的——谁先复活恐龙,谁就掌握下一阶段的生物市场话语权。

📜 哈蒙德的设定改编:小说 vs 电影

在迈克尔·克莱顿的原著小说中,哈蒙德远比电影中冷酷。他对恐龙毫无怜悯,只关心利润,还曾对科学家说:“别忘了它们只是商品。”
最终他在原细颚龙攻击中被活活咬死,是一种对资本傲慢的惩戒式结局。
电影中的哈蒙德被“软化”成慈祥老人,其实是导演斯皮尔伯格有意赋予角色更多“理想主义”的悲剧性,使观众对他的失败感到遗憾,而不是解气。

🏷️ 話題標籤:
#侏罗纪公园 #哈蒙德 #控制与失控 #恐龙暴走 #理想主义悲剧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