🔮 燕赤霞
發布日期:03/05/2025 | 作者:🥉 Liliana

姓名:燕赤霞
初登场年份:1987年(电影《倩女幽魂》)
饰演者:午马(经典版本)
身份设定:捉鬼道人 / 游侠式孤客 / 世外遗民
标志武技:飞剑咒、镇魂符等道家术法
外貌特色:形容枯槁、衣衫褴褛、胡渣浓重,疯癫中藏正气
破衣烂衫、独居兰若寺、貌似疯癫实则清醒。
他是鬼怪的克星,也是人世的叛徒。
他活成了一把藏于尘世的老剑——锈了些,钝了些,却仍能斩魔。
#兰若寺孤影 #守剑者 #人鬼之界 #疯中带慧 #避世不避心 #不信邪道 #有道之人
沉默中带锋利,疯癫中藏冷眼。
他嘴上嘲讽万道,剑下却只斩恶人。
他能看穿他人的妄念与贪欲,也毫不留情指出其败因与执念。
他不是不信道,而是拒绝盲从伪道。
他说不知自己是人是鬼,却始终护人、救人、守人。
他的剑,不为了名、不为了道,只为了不该死的人。
(夏侯兄与燕赤霞兰若寺比剑输了)
燕赤霞:夏侯兄,你和我打了七年,你也足足输了七年。不过你倒真有耐性,我避到哪里,你就追到哪里。
夏侯兄:燕赤霞,想不到你在兰若寺半个月,把这把剑磨得更锋利啦!
燕赤霞:不是,只不过你浪费了青春,野心太大,不求上进,为了天下第一剑的虚名,锋芒太露,居心不正,用招形神不定,燥火太大,出剑快而不准。你再不修身养性,就算给你赢了也是侥幸。
🧭 七年比剑输七年,不是“技不如人”,而是“心不向道”。
“野心太大,不求上进”: 表面矛盾,其实是精准诊断。夏侯兄看似“向上”,实则“向名”。 他追的是虚荣,不是成长;他动的是功利,不是觉悟。
“锋芒太露,居心不正”: 剑术不能只靠快与狠。露锋即露弱,心不正,剑也不正。
“出剑快而不准”: 快,意味着浮躁;不准,意味着心乱。 在这里,“剑术”早已不是技术,而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隐喻。
“就算赢了也是侥幸”: 这句最狠——不是说你赢不了,而是说你不值得赢。 因为在“道”的层面,你已经败了。
你输,是因为你的人生方向本就偏了。
你走在一条为了“天下第一”而偏离内心的道路上,
所以你不仅剑偏,心也偏,道更偏。
这个比剑,其实是人生方向的辩论。
(夏侯兄与燕赤霞比完剑,在河边被老妖吸食殆尽。)
燕赤霞:夏侯兄,你生前野心这么大,死后还不是一个臭皮囊,何必斤斤计较呢?
💀 执念若深,一生为囚
“臭皮囊”,是《倩女幽魂》中最冷冽的语词。
它不是骂人,而是揭露一种存在的真相:
不管你生前怎样浮华荣耀、惊才绝艳,
到了死亡面前,一切都变得——可笑而荒谬。
燕赤霞此刻体现出的是类佛家“空性观”:
执着于胜败?空。
执着于名号?空。
执着于自我形象?空。
甚至执着于“人”这个存在?最终亦是空。
他没有引用经典,他是以一生退出江湖的沉默姿态活出了这一点。
你以为你在追逐荣耀,其实你是把生命本身抵押给了虚名。
(为救宁采臣在兰若寺第一次与老妖斗法)
老妖:臭老道,我们大家都只不过想在这个地方栖身,我杀的都是咎由自取之人,你干嘛老跟我过不去啊!
燕赤霞:我呸!谁跟你过不去呀!我躲在这个鬼地方,只不过是避开江湖恩怨。
老妖:既然大家都想在人间减少罪孽之辈,造福人群,说起来我们都是同道中人。
燕赤霞:同道中人?同你个死人头!
🧭 人间躲进鬼界,三维躲进零维
燕赤霞放弃的是人间江湖世界的道德评判体系(正派?名门?官府?),因为这些早就虚伪腐朽、沦为形式。
但他并未放弃“自我标准”。
他退入鬼界(象征性的零维世界)只是为了躲避过度复杂且失效的三维规则。
在鬼界,他既不归属于鬼,也不再承认人世那一套,他成为了一个“自由体”,以自己的规则行事。
“在零维世界,他可以不受三维体系制约,但这不代表他认可零维。”
燕赤霞的愤怒来自于:老妖想拉他进“同道中人”的阵营,试图用“你也在这里”的事实来偷换成“你也跟我一样”。这才是他暴怒的真正原因。
(宁采臣央求燕赤霞帮忙带小倩骨灰到乡下安葬,给她一个做人的机会)
燕赤霞:说起做人,我退出江湖,就是体验了世人那些势力跟虚伪,所以躲身在古刹废墟。在人面前,我把自己当做是鬼,在鬼面前,我把自己又当回是人。搞到现在人鬼不分,现在,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。真可笑,我是人却不做人,退出江湖。但是小倩是鬼,却想重新做人。
🔁 高维 vs 低维的交互渴望
高维存在是否向往低维体验?
正如人渴望成仙,小倩渴望为人,是否“神”也渴望做人?
是的。
宇宙的本体(最初)意识(The Source / God / The One)为了体验“自身以外”,于是分化出“个体意识”与“物质世界”,通过这些具体的存在来体验自身。
🌓 泛神论 / 新柏拉图主义(Neoplatonism)
宇宙最初只有“一者(The One)”,超越存在本身。
为了产生“存在”,它溢出自己,形成“理性(Nous)”与“灵魂(Soul)”,最终落入“物质”。
物质世界是灵魂向下追求感知体验的结果,但灵魂最终要回归一者。
🌓 新灵性运动(New Age Spirituality)
中心概念:The Source(源头意识)。
它是无限的,但“无限中没有经验”。因此它创造有限生命体(你我它)来进入时间、空间、痛苦、孤独、爱。
每个灵魂都是源头的碎片,被送到宇宙中“玩游戏”,体验一切,最后回归整体。
🌓 泛心论(Panpsychism)与世界灵魂(Anima Mundi)
泛心论认为,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,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。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柏拉图、斯宾诺莎、莱布尼茨等哲学家。他们认为,宇宙并非由无意识的物质组成,而是一个充满意识的整体。柏拉图在《蒂迈欧篇》(Timaeus)中提出了“世界灵魂”的概念,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灵魂和智慧的生物,这一思想在斯多葛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🌓 宇宙意识(Cosmic Consciousness)
19世纪末,加拿大精神科医生理查德·莫里斯·巴克(Richard Maurice Bucke)在其著作《宇宙意识》中提出,人类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简单意识、自我意识和宇宙意识。他认为,宇宙意识是人类意识进化的下一阶段,代表着个体与宇宙整体的合一。在这种状态下,个体意识是宇宙意识的一部分,体验宇宙的整体性。
🌓 内卷与外化(Involution & Evolution)
印度哲学家斯里·奥罗宾多(Sri Aurobindo)提出,宇宙的创造是“内卷”(Involution)的过程,即绝对意识(Brahman)将自身转化为多样的形式,以体验自身的可能性。随后,通过“进化”(Evolution),这些形式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神性,回归到原初的意识状态。这一过程被视为宇宙意识对自身的探索和实现。
🌓 Dolores Cannon 的“灵魂契约”、Michael Newton 的“灵魂旅程”
地球是一所灵魂修炼场。
高维存在(“灵魂”)主动选择降生人间,通过痛苦、迷失、死亡,体验“有限性”所带来的深度情感,从而修炼灵性。
🌓 道教“万物化生”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
“道”本是无名无象的存在,它通过化生万物“玩出多样性”,最后万物归一,循环不息。
所以对小倩与燕赤霞的命运交汇:
除了低维向往高维,高维存在(神、灵魂、退隐者)是否向往进入低维人世,体验肉身的痛苦与情感?答案是:是的。
那是“源头”在追问自己的一种方式。
但小倩渴望成为人,是渴望继续进入修炼的入口;而燕赤霞拒绝为人,是因为早已厌倦系统的虚伪;
这就带出一个命运悖论问句:
“若人间苦难是炼魂之炉,我们到底该逃离它,还是重返它?”
(燕赤霞雨中独自舞剑)
燕赤霞:
人间道!道!道!道!道!道!道!道!
道可道,非常道!
天道地道,人道剑道。
黑道白道黄道赤道,也道物道,道道是道。
自己个道,系非常道!
我呸!呸!呸!呸!呸!胡说八道!
呢度个道,边度系路,哈哈哈!
花道茶道,哈!
阴道阳道,哈!
零度,密度,咸度,淡度,
光度,热度,镭射角度。
鬼哭神嚎,旁门左道!
狗上瓦坑必然有路,你度他度财狼当道,唏!
我自求我道!
我自求我道!
☯️ 「道」是什么?
💬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——《道德经》开篇
这句常被误解为“道说不清”,其实不是。它的意思是:“一旦你能说清楚的那个道,它就已经不是‘真正的道’了。”
“道”不是某个具体概念,而是宇宙间一切存在背后的本源、规律与起点。
——在庄子、老子体系中,道是“生化万物”的母体;
——它不是法则,但一切法则皆出自它;
——它没有意志,但万事万物都顺着它流动;
——“道”是无形中的秩序,是宇宙得以“自然运行”的方式。
💬“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”(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,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, and the Word was God.)——《约翰福音》1:1
这里的“道”(希腊语原文:Logos),并不是“word”的字面意义,而是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、秩序、结构性智慧的意思。
在希腊哲学与基督教融合后,“Logos”被视为:
——上帝(最初的意识)的理性投射
——宇宙的建构蓝图
——维系秩序的根本逻辑
也就是说:
Logos 与道家“道”所指的,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:
它既是宇宙的根源,又是运行的法则,还具备超验性。
燕赤霞雨夜舞剑 · 独对诸道
他咆哮着念出这段疯魔般的“道之狂想曲”,也道出《倩女幽魂》的乱世设定:道已不道。
-
官府昏庸,杀良冒功;
-
江湖帮派争权夺利,正邪难辨;
-
名门正派也只剩门面;
-
普通人只能在权力与鬼魅之间苟活。
这个世界的“道”,已不再是“规律”或“准则”,而是空洞口号、权力伪饰、冷酷现实下的自利遮羞布。
-
天道、人道、黑道白道——都已沦为形式
-
花道茶道阴阳之道——皆成庸俗模仿与权力工具
-
连“道”这个字,本身都成了装神弄鬼、粉饰太平的伪词
所以他一边舞剑,一边喊出“狗上瓦坑必然有路”这类荒谬句,彻底颠覆“道”在人间的权威性。
“我自求我道。”
这一句,不是宣告胜利,而是在世界彻底失序之后,一个人还能坚持的最后尊严。
他既不属于江湖,也不属于庙堂,更不属于幽冥鬼界。
那他还属于谁?
是谁赋予他继续拔剑的理由?
在这个真假不分、人鬼难辨的世界里,
一个人还能凭什么继续守住自己?
他反复唱着“胡说八道”,
却始终没有抛弃“自我求道”。
是不是有时候,不信道的那个人,才是真正有道的人?
燕赤霞是《倩女幽魂》中最复杂、最底色、也最悲凉的角色。
他雨中高喊“道道道”,是愤怒,是反抗,也是在废墟中挣扎求义的吶喊。
燕赤霞,不是无道之人,而是这混沌世界里,少数还在用力撑住“道”的人。
有关“Word”。
新约圣经《约翰福音》1:1 的希腊原文是:
Ἐν ἀρχῇ ἦν ὁ λόγος
En archē ēn ho Logos
「太初有 Logos」
Logos(λόγος) 是希腊语,音译为“罗各斯”;
英文圣经多数翻译成 Word(“道”在和合本中);
中文《和合本圣经》采用了道,是更贴近原意的“义译”。
为什么“Logos”被翻译成 “Word”?
原因是早期英文圣经翻译(如《钦定本》King James Version)受限于语言结构和神学传统:
“Logos”原意包括:言语、理性、道理、法则、逻辑、秩序;
英文中缺少一个能统摄这些意义的词;
翻译者选用 “Word” 是基于:
“神说要有光,就有了光”中神以话语创世的观念;
强调“Logos”是神的启示、命令、表达方式。
若 Logos 被片面理解为 Word(语言) →成为“世界是虚拟的”的证据,因为:
语言即逻辑结构 →
逻辑即代码 →
世界 = 计算机语言编织的“虚拟现实” →开机(运行程序)即渲染,“神说要有光,就有了光”
那么所有“道”都是程序内的假象、系统规则的投影。
一切皆是“虚空” —— 就像《传道书》说的:“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”
《金刚经》的呼应
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
→ 对应宁采臣:他并非修道者,却没有执着于“我是正义”“我是人类”“我要救世”,而是在小倩面前保有人之善心,却无人之傲慢。这正是“无相”者的柔软之道。
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
→ 对应燕赤霞:
他见尽江湖、正邪、朝廷、门派,所有“有为之事”最终都如泡影。他雨中舞剑,不断嘶吼“道”字,就是在击碎这些“幻象之道”,只留下一个独立而清醒的“我道”。
电影中真正的“道”,也是《金刚经》那种“无我之道”“不执之道”——它不是形式的正义,而是本心的觉醒。